稀土工业发展难言轻松

创建时间:2010-11-01 00:00

                                     2002年6月
  我国稀土工业"十五"发展规划出台后,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认为,要贯彻落实稀土工业的"十五"规划,实现稀土工业的持续发展必须抓好稀土行业的环境保护。
     目前我国稀土行业的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到限制了稀土行业的持续发展,在江西、广东、福建等南方各省的大部分地区,依然继续采用既浪费资源又破坏生态环境的池浸工艺。此工艺资源利用率只有30%~50%,每生产一吨稀土氧化物要破坏160~200平方米地表植被,要剥离表土与出池尾沙达1000~1600立方米,以现有年产1.7万吨稀土氧化物计,每年要破坏地表植被304平方公里,有2700万立方米泥沙覆盖农田、堵塞河道,严重污染环境。一片片绿洲变成了黄土荒地,令人震惊。
  包头地区现有22家稀土冶炼分离厂,其中有19家没有环境治理措施,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水、汽、渣废弃物,平均每生产1吨稀土氧化物将产生 63000立方米含硫酸和氢氟酸雾的废气,200立方米含酸的废水和1.4吨左右的含放射性废渣。1999年包头地区填平放射性影响报告数据,全市稀土培烧烟尘中每年向大气排放22.04×106贝克钍。市属中、小稀土企业废水总放射性超标排入昆河、东河槽、四道河,对周围水域环境和引灌农田产生放射性转移和污染。河北省也有6个稀土冶炼厂至今还没有环保治理设施,三废排放均不达标。
  四川攀西地区稀土精矿含二氧化钍0.2%~0.24%,目前处理攀西碳铈矿多采用氧化焙烧法,生产中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对环境污染严重。攀西地区和成都附近已有27个稀土冶炼厂,绝大部分没有污水治理措施,超标含氟废水不经处理直接向河流排放。放射性超标钍渣无防护设施在厂内随意堆存。
这些污染现象的存在说明目前我国对于稀土火法提取冶金产生的三废治理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就氧化物电解生产金属钕来说,2000年排出的阳极气体(主成分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达2600吨,电解废渣量达250吨,这些废弃物都会严重污染环境;"九五"期间国家计委大力支持开发的万安培级电解金属钕的工艺和设备的研究取得成功,为"十五"期间研究开发2.5万安培氧化物电解大型槽的工艺设备打下了基础;有了2.5万的电解金属钕的工艺技术将使炉年产量超过 600吨,这就要求做到阳极气体经过处理达标排放、电解渣集中处理、回收稀土盐类,才能把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程度。
  "十五"期间国家计委立项支持研发适用不同地质条件的原地浸取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工艺技术,这将有效地解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问题。处理氯碳铈矿,主要有害物质是含氟和钍的废弃物,因此要大力研发和推广使用在工艺过程可把氟和钍除去的工艺技术,长春应化所、北京大学等单位都在做些研究工作,但还需进一步完善;国家计委稀土办支持包头稀土高科集中处理4万吨稀土精矿生产碳酸稀土氯化稀土供应市场,这是有力防止污染的一项措施。
  专家呼吁,必须下大力气治理稀土开采、冶炼、加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大力研发和推广使用绿色环保工艺技术,采取技术和行政法规双管齐下的措施。专家建议,离子吸附型矿的原地浸出工艺应在地质条件适宜的地区大力推广,此工艺不仅能保护植被不遭破坏,还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国家有关部门也应采取行政措施禁止使用池浸工艺开采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目前国家计委、科技部和我国稀土界人士已经研发了一些有利于环保的稀土提取工艺技术,但还做得很不够,众多的稀土企业和地方主管部门还没有把治理稀土工业产生的污染放在"一票否决"的高度给予重视。 (摘自《大冶金》网站 6月14日)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