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五十年传奇

创建时间:2010-11-02 10:37

     2003年6月18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将迎来庆祝建院五十周年的大喜日子。

  五十年来,有研总院实现了从单纯的研究开发到高科技产业的转变,书写了从一叶扁舟到浩浩舰队的成长传奇。

  从呱呱坠地到蹒跚习水,从中流击水到挺立潮头,五十年来,有研总院顺的是时代的潮,赶的是改革开放的海。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五十年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几代有研人的艰苦奋斗史,锐意改革史,开拓创新史。

  从“中流击水”到“挺立潮头”

  1952 年11月27日,有研总院的前身“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有色局有色金属工业试验所”由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批准成立,从此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有色金属科研机构诞生,打开了有研总院发展历史的第一页。经过数次更名,1983年正式定名为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1999年7月1日起,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的242个科研机构改制,有研总院转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2000年1月26日,有研总院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为企业法人。

  五十年来,有研总院经历了奠基创业、稀有金属研究开发、稀有金属工业化、有色金属现代化建设和有色金属高科技产业化等发展阶段,从以重有色金属选矿、冶炼的科学研究为主,到向我国众多大型矿山和冶炼厂提供先进的选冶工艺;从研究、提取64种有色金属,为实现稀有金属工业化研究提供工艺流程,到有色金属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有研总院在半个世纪的战斗历程中,已发展成为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学科比较齐全、具有解决复杂技术难题和较强攻关能力的最大的综合性研究院,成为名副其实的“浩浩舰队”。

  五十年来,有研总院为包括“两弹一星”、“神舟号”飞船、“核潜艇”等在内的国防高科技领域和有色金属行业提供了一大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在国家建设的各个时期,先后输送了1700多名科技人员和4200多台套大型设备,组建扩建了十多个稀有金属、半导体材料等领域的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为建立我国的稀有金属工业体系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五十年来,有研总院共开展了6500 多项课题研究,获科研成果4000余项,省部级以上成果奖800多项,国家专利近300项;培养了一大批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的知名科学家,王世丰、沈华生、李东英、李毓康、曹蓉江、毛月波、肖组炽、吴绍风、王馨泽、周立等有色战线第一代工程科学家,为我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和有色金属科技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以王淀佐、张国成院士为代表的第二代工程科学家在有色金属选冶工艺及新材料研究中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正在成长并初露锋芒的新一代工程科学家已开始挑起一些关键领域的大梁,逐步成为有研总院的中坚力量。

  从“熟悉水性”到“搏击风浪”

  在科技体制改革以前,与众多的科研院所一样,有研总院只能算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完全依靠国家科研拨款的乳汁喂养。1985年,我国开始推行以科研拨款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科技体制改革,作为首批试点单位,有研总院“断奶”了。这是有研总院走向市场,搏击风雨的第一步。

  历史也从此将有研总院推向了科技体制改革和科研院所转制大潮的前沿。

  从“摇篮”到“下海习水”,对有研人来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旅程,可以说每一步都有生存和适应市场的压力,每一步都有观念的撞击和冲突。但有研人没有退缩,从“习水”的生涩甚至被水呛,到初识水性,再到风口浪尖的“弄潮”,有研总院不仅闯出了一片艳阳天,也为我国科研院所转制树立了成功的样板。

  1985 年,有研总院开始了科技体制改革,遵照“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艰辛探索,努力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在改革的实践中,职工的市场意识、改革意识、应变承受能力得到增强,放活研究室所,放活科技人员,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1992 年,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指引下,有研总院抓住机遇,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结构调整,人员分流”的改革思路,对专业领域和组织结构进行了整合,先后组建了5个国家级研究中心;确定了5个发展科技产业的优势领域,扶持部分产业先成长起来,壮大了经济实力;加大了职能、后勤改革,组建成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条件、后勤服务单位;加快培养跨世纪的青年人才,大胆提拔青年干部,坚持为优秀的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给任务,压担子;提出了“以科研为基础,以有色金属新材料为主体,以效益为中心,建成技工贸相结合跨国经营的高科技实体”的发展方向。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院领导班子和全院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面对新的形势,建立新的理念,开拓新的思路。通过科技与金融结合,引入多元化投资机制,试点管理人员入股、技术入股,改变产权结构,先后组建了1个上市公司,4个控股公司,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坚持技术创新,加大科研投入,鼓励申报专利,组建有前瞻性研发领域的研究中心,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转制,对职能机构进行调整,干部人员大大精减;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重视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培养科技和管理人才,建立起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科学管理,陆续出台100多个内部文件,建章立制,严格财务、投资和公司规范化管理,规避风险,增加效益;为进一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确定了有研总院的组织框架、发展模式,制定了中长期发展目标。

  特别是1993年以来,遵照江泽民同志为有研总院建院四十周年的题词“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指示精神,有研总院全体员工团结奋斗,协力拼搏,实现了快速发展。

  十年来,在技术创新方面,有研总院充分发挥国家有色金属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半导体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稀土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有色金属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国家有色金属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6个国家级中心的作用,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成果。

  十年来,在高科技产业建设方面,有研总院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并确定了产业建设的优势领域,合理配置资源,创造条件,形成了半导体材料、稀土材料、稀贵金属、能源及环境材料、有色金属加工、有色金属粉末等6个高技术产业,并进行了产业布局和结构的调整。

  实践证明,利用技术优势,选择有市场前景的项目走产业化道路,不仅在科技体制改革中解决了求生存的问题,而且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赢得了快速发展。十年中,院综合实力和收入逐年提高,全院总收入从1992年底的1.26亿元增加到2002年底的11.68亿元,年均增长25%;进出口总额从1992年底的26.07万美元增加到2002年底的3828万美元,年均增长65%;国有净资产从1992年底的1.62亿元增加到2002年底的近7亿元,增加了3倍多。

  十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研总院培养了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有知识、有纪律的科研、产业和管理骨干。目前,全部一线单位均由45 岁以下青年干部主持工作,45岁以下青年教授占教授总人数的比例已达到70%,35岁以下青年高工占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总人数的比例超过1/5;中层干部平均年龄45.5岁,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干部占中层干部总数的40%。另外,在职务、职称、住房、收入方面对青年骨干给予重点倾斜。

  从“大船”模式向“舰队”模式跨越

  “早转早受益,晚转晚受益,不转没出路”,这是有研人由衷的感慨。转制后的有研总院得到了更快的发展,日子越过越好,发展的余地也越来越大。有研总院用自己的实践证明,转制是科研院所的最佳选择和唯一出路。

  该院的领导已经认识到,当前,全球化的世界经济科技正呈现出多中心和多模式的特点,这就给有研总院留下了跨越式发展的空间。有研总院利用这一契机,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集团开展合作,营造国际竞争优势,主动投身全球大市场,分享国际市场份额。除此之外,有研总院将通过资本、人才、研究与开发等多种资源的整合,把五十年来积聚的人才、技术、装备等优质存量转化为巨大的增量,组建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高技术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与规模效益。以高昂的斗志迎接加入WTO后新的挑战,铸就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新的辉煌,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回首五十年,激情燃烧;展望新征程,心潮澎湃。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为有研总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有研总院将企业定位于以有色金属新材料为核心主业,坚持技术创新,建成涉及信息、加工、能源、环保、服务等领域的有限多元化发展的高科技企业集团。

  2002 年,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及到202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奋斗目标,有研总院提出了中长期发展目标:2000-2005年,年均增长率不低于20%,到2005年实现收入18亿元;2006-2010年,年均增长率不低于18%,到 2010年实现40亿元;2011-2020年,年均增长率不低于14%,到2020年实现150亿元。该发展目标经2003年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确定了今后的主要工作:科研战略由跟踪世界先进水平逐步向开发自主知识产权过渡;继续整合并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加强应用基础和前沿高技术研究,参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工程技术创新能力,重视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为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做贡献;注重以产品和产业为中心,实现各种技术的集成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施专利战略研究及部署;积极从市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形成新产业;积极开发科技服务业;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大力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引进外资、股权置换、合资合作等方式,争取国外知名企业的投资和到国外知名企业投资参股;积极推进人才发展战略,加快尖子人才、领军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加强队伍建设,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按照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探索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成绩已成为历史,有研总院不会停止劈波斩浪的征程。忆往昔,有研人团结一致、奋力拼搏,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看未来,有研人信心百倍,众志成城,一定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谱写新的篇章。有研总院在三个代表精神的鼓舞和指引下,已把新一轮的远航直指更加浩淼的海面。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