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评说】驳“中国稀土资源枯竭论”

创建时间:2015-11-27 03:15

【稀土评说】驳“中国稀土资源枯竭论”

   【中国玻璃网】被媒体误导的事在各行各业均有发生。稀土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被媒体误导的谣言类消息也时有出现,尽管影响恶劣,但比较容易澄清和消除。而有关中国稀土资源面临“资源枯竭”、“稀土给中国带来的不是利益”、“中国应立即禁止稀土出口”等消息和评论,一度在媒体上泛滥,甚至出版了《中国稀土保卫战》(以下简称“保卫战”)之类的书籍,声称由于稀土资源行将“枯竭”,“中国稀土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动员全国要打一场“中国稀土保卫战”。这是一种人为制造的稀土“危机”,煽动市场恐慌,对我国稀土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危害。

  

  一、稀土产业特点

  

  17种稀土元素由于化学性质特别活泼、又各具独特的光、电、磁、核等物理性能,在现代工业中主要以材料微量改性添加剂和功能材料的形式使用,使它们不同于钢铁等金属结构材料,展现出“用量少,作用大”的鲜明特点,被称作“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和“神奇的稀土”。为此,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把稀土功能材料列作重点发展新材料中的首位,足见其重要性。

  

  稀土就生产量和应用量来说,产业体量较小,应属于“小产业”。但稀土在钢铁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玻璃陶瓷、纺织皮革和农牧养殖等传统产业中获得了广泛应用,促进了传统制造业的产业升级。稀土永磁、稀土发光、稀土储氢、稀土抛光等稀土功能性材料在电子信息、国防军工、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应用,更是大大推动了许多新兴战略产业的崛起。稀土应用几乎已渗透到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各个方面,成为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元素。因此,就稀土应用“科技含量高、覆盖领域宽、辐射效益大、发展潜力足”等特点来说,稀土及其应用产业又属于十分重要的“大行业”。

  

  正是这种“既小又大”的特点,决定了稀土产业虽然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但稀土资源的消耗量却并不大。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全世界的稀土总用量也不足15万吨REO。许多专家认为,本世纪将是一个稀土产业大发展的“稀土世纪”。由于在国内外新的稀土矿产资源不断被发现,其储量增长速度远高于稀土消费的增长速度,国内外都根本不存在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稀土产业也根本不存在“无米之炊”的资源危机。

  

  二、世界稀土储量丰富,有望成为“千年资源”

  

  总体来说,世界目前已被发现、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稀土工业储量很大。除我国外,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巴西、秘鲁、格陵兰、智利、南非、坦桑尼亚、马拉维、马达加斯加、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土耳其、阿富汗、缅甸、蒙古、朝鲜、韩国、越南等国家都有较为丰富的稀土矿藏。

  

  但世界稀土储量究竟知多少,各国在其中又各占多大比例,至今尚无完整一致的统计数据。各个时期,关于世界稀土资源储量和我国所占比例的数据由于引据文献出处不同,也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美国地质矿物部门1985年提供的数据说,世界稀土工业储量为4500万吨,其中,中国储量为3600万吨,占世界储量的80%。因此,1992年邓小平曾讲了"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中国的稀土资源占全世界已知储量的80%”这段话。后来,由于国内外又陆续发现和公布了一些新的稀土资源数据,世界稀土总储量和我国储量均有增加,但我国的占比有所下降。1990年美国公布的数据为世界稀土工业储量为1亿吨。我国4300万吨,占43%。仍居世界第一。

  

  《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6月“全球稀土资源分布及开发概况”(作者李建武等)的文章中说,“全球稀土储量估计为1.1亿吨(REO),中国占比超过48%。”这与2012年2月温家宝总理对德国总理默克尔所说的我国“以不到世界50%的稀土储量来供应全球90%以上的稀土用户”的说法也基本符合。

  

  因此,关于世界稀土储量有1.1亿吨(REO)的数据,国内外基本一致。按照目前世界稀土总消费量不足15万吨、回收使用率按50%计,现有稀土资源,就够用几百年。按照年用量50万吨计,也够用150年。

  

  近年来,不断有大型稀土资源被发现的报道。据2015年1月23日《参考消息》报道,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于1月22日发表了一篇题为“朝鲜可能拥有世界三分之二的稀土”的文章,称在朝鲜发现的稀土矿估计含有2.16亿吨稀土氧化物。另据2015年2月17日《参考消息网》转载的一篇报道称“非洲稀土占世界一半”,并进而说,在非洲除南非和埃及外,在坦桑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肯尼亚、索马里、纳米比亚和马达加斯加等非洲国家都发现了可供利用的稀土矿藏。

  

  过去说,富含中重稀土的离子型稀土矿(即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是我国独有类型。可近期发现,除了与我国接壤的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发现有丰富的离子型稀土矿外,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和南美的智利也发现有丰富的离子型稀土资源。

  


  国外科学家还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底,发现了远超过陆地储量的富含稀土的矿泥。我国的“海洋六号”科考船,曾先后辗转于西、中、东太平洋多个区域开展稀土资源调查,也研究证实了大洋海底确实富存有稀土资源。

  

  由此可以看出,世界稀土资源根本不存在面临枯竭的危险。从目前地质勘探成果和消费趋势推测,“神奇的稀土”不但不存在资源危机,反而是地球上消费寿命很长的“千年资源”。

  

  三、中国不存在稀土资源危机

  

  有人认为稀土的大量“出口”和“贱卖”,不但导致我国稀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还导致我国稀土产业面临“资源枯竭”。

  

  2010年第23期的《半月谈》上刊登了一则标题为“我国稀土遭贱卖资源储量仅够10年”的文章(半月谈记者杨骏)。该文并没有用科学数据加以说明,却以“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仅够10年”这类耸人听闻的不实标题进行报道。众所周知,《半月谈》是中宣部委托新华社主办、发行量和影响力都非常大的全国性时政报刊,对国内媒体具有引领作用。这么重要的刊物出现这样的不实之词,对国家制定稀土产业政策无疑会产生误导,对中国稀土市场稳定和产业正常发展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基于国外对我国稀土储量数据引用不准确,我国一些文献采取国外数据引自美、英、日等西方发达国家、中国数据采用国内统计的办法来加以引用。从2002年起,我国稀土储量数据多引用侯宗林2001年发表的“中国稀土资源知多少”一文。因为侯宗林教授(已故)是我国著名地质矿物专家,曾任冶金部天津地质研究院院长、中国稀土学会地采选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等职。而他的统计也是以国家储委批准的数据为基础,应该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据侯宗林当时提供的数据,我国稀土工业储量为5200万吨。结合美国数据综合统计,世界稀土工业储量为1.1亿吨,我国储量占45%。

  

  后来,美国矿物局对于我国稀土工业储量,2008年采用的数据仍是5200万吨REO,但2009年又突然下调为3600万吨。对此,国内业内人士分析,可能是他们认为,经过多年的生产消耗,中国稀土原矿储量大大减少,因此做了上述数据调整。

  

  过去我们一直说,作为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内蒙古白云鄂博的稀土工业储量有4350万吨,经过几十年的开采,稀土随铁开采,主东矿原矿已采出约一半。但随铁采出的稀土仅回收利用不足15%,80%以上的稀土矿物进入了尾矿坝。这部分稀土又有多少呢?

  

  2014年1月17日,内蒙古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称“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2013年12月编制的《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包钢白云鄂博铁矿选矿尾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截至2013年11月30日,该尾矿库的尾矿资源储量为19,712.49万吨,资源储量类型为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稀土氧化物(REO)品位达7.00%,富集度相对原矿高。按此折算:19,712.49万吨乘以7%,应该为1380万吨(REO)”因此开采出来的白云鄂博矿,其大部分稀土矿物已被转移到了包钢尾矿坝。其中的稀土仍应算作我国稀土资源的保有储量。因为选去了铁,稀土品位提高了,还经过了粉碎细磨。包钢对其已采取了全面的保护性措施,对该尾矿的综合利用也提出了一套日趋完善的工艺流程。按发展推算,伴随包钢生产形成的这部分尾矿稀土资源,其中的轻稀土可供世界消费至少上百年。何况,我国还拥有储量丰富的四川(冕宁、德昌)矿、山东微山矿、湖北竹山矿以及大量独居石等其它轻稀土矿。

  

  稀土资源“枯竭论”者早在十年前就说,我国南方江西、广东、福建、湖南等地离子型中重稀土资源很快会被采完。但实际上不但远没采完,还不断发现有新的离子型稀土矿资源。广西被称为是“稀土资源的处女地”,过去开采不多。云南、浙江也发现有离子型稀土矿。2010年12月,有报道称:广东省地质局757地质大队在江门地区发现大面积离子型稀土矿,预测资源量有55.6万吨。还有早已发现的贵州织金的胶磷矿,其中与磷共生富存的中重稀土储量可观,目前也已开始进行了综合回收稀土的产业化。

  

  因此,无论是轻稀土,还是中重稀土资源,说我国面临“资源枯竭”,都毫无科学根据。中国目前根本不存在稀土资源危机。

  


  四、稀土资源“枯竭论”造成的巨大危害

  

  近年来由于稀土资源“枯竭论”打着“中国稀土保卫战”的爱国主义的旗帜,大肆宣扬“稀土危机”,其误导已对我国稀土产业政策的制定和产业正常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伤害。

  

  特别是在2011年,在媒体对稀土资源“枯竭论”大力炒作的推动下,我国稀土市场价格出现了反常飙升,在半年时间里稀土冶炼分离产品价格暴涨了5~10倍。这种5~10倍的暴涨却大大降低了我国稀土产品的性价比,促使我国主流稀土应用领域如稀土永磁、稀土发光、稀土抛光粉等稀土功能材料和器件出现“逆向取代”,严重伤害了我国稀土行业下游产业链的发展,进而重创了我国稀土应用市场。同时也造成了稀土出口市场萎缩,接连几年出现出口配额都用不完。而在“天价稀土”的暴利诱惑下,却刺激了稀土矿的盗采乱挖、无证冶炼和产品走私越发猖獗。

  

  由于2011年的稀土价格暴涨幅度史无前例,至今尚存在许多后遗症。其最明显的恶果是,稀土产品价格自2011年后一路下滑。如荧光级氧化铕,2011年每公斤售价曾高达3万,如今却暴跌到800元以下。氧化铈(99%)从每吨20万元跌至1万元上下。氧化铽每公斤从2万元,跌至2500元。除个别稀土功能材料和尖端产品跌幅较小外,其他大多数稀土产品价格不断走低。由于产能严重过剩,稀土产品积压严重,尽管国内骨干稀土企业多次推出“限产保价”措施,有一时的提振作用,但很难让稀土市场在短期内走出低迷。

  

  对于2011年稀土出现暴涨,早有稀土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疯狂涨价抬价并不是什么价格的“理性回归”,而恰恰是稀土市场的“自杀”行为。

  

  中国稀土出现的这次“过山车”大波动根源何在?不能不说是由于中国稀土资源“枯竭论”和“危机论”这种人为制造的稀土恐慌,重创了稀土下游产业链和应用市场所造成的严重恶果。当然,事物都存在两面性,这种“枯竭论”和“禁止稀土出口论”在重创中国稀土产业的同时,也催动了国内外全面启动少用和代替稀土的应用研究,特别是催动了国内外积极勘探出不少新的稀土资源矿藏,让“神奇的稀土”正成为世界“千年资源”,让人类放心。这也算是稀土资源“枯竭论”者做出的一项贡献吧。

  

  五、我国稀土资源问题亟待统一认识

  

  资源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如果我国稀土产业继续被“资源枯竭论”绑架,那仍然会“危机四伏”,发展势必充满紧张而又前景暗淡。因此,目前亟需在稀土资源问题上统一认识。

  

  随着稀土资源逐年消耗和新资源不断发现,国内外稀土储量数据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有关储量又有“基础储量”、“工业储量”、“远景储量”乃至“保有储量”等多种说法。基于选矿技术水平的差异,各国对具体矿产地稀土储量边界品位的界定也有所不同。随着选矿技术的不断提高,工业储量“边界品位”也在不断下调,使“远景储量”不断转化为“工业储量”。

  

  同时还存在因统计渠道不畅而出现统计不准的问题,例如,关于前苏联的稀土储量1900万吨的数据,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一直沿用至今。以这样的数据作为世界稀土储量的统计基础,就很难准确统计出世界稀土总储量和各国在世界总储量中的占比。

  

  但是,我们必须要把自己的家底搞清楚。为此,笔者建议我国主管部门,要尽快组织关于我国稀土资源的调查研究,排除错误舆论误导,理顺政策,制定好我国稀土产业发展规划,使我国稀土产业在“稀土世纪”中高歌奋进,再造辉煌。  


浏览量:0